记者 张向阳
(资料图片)
“潇湘洙泗,一脉相承。泰岱洞庭,互为映衬。”
6月17日下午,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(青岛)中心、青岛文学馆和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92级同学联谊会共同策划主办的“清气·宋遂良文学文献展”,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图书馆启幕。
这是文献学(青岛)中心自2月25日揭牌以来,跨地域执行的第一场展览,也是祝贺文学评论家宋遂良先生从教从文七十年的特别展。
数百位来自文学界、教育界及新闻媒体的各界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坛盛事。
宋遂良生于1934年,系湖南浏阳人。
1961年自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落户山东,1980年起成为山东文学的重要推动者,也是中国新时期文坛最活跃的评论家之一;
曾作为第一、二、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初评委,是最早在《文艺报》《文学评论》《当代作家评论》等报刊推荐山东作家作品的评论家,对张炜、王润滋、矫健、左建明、尤凤伟、李存葆、刘玉堂、毕四海等作家取得更大的文学影响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;
自1983年调入山东师范大学后,他成为山东当代文学学科的构建者,曾力助田仲济先生构筑人才体系,并与孔范今等共同发起“新世纪文学评论奖”,为“王光东、吴义勤、张清华、施战军”等文学评论“四小名旦”命名,成为文学评论力量的培育者与鼓舞者。
多年来,他笔耕不辍,著述涵盖了学术和文化随笔,出版《宋遂良文学评论选》《一路走来》《在文言文——宋遂良论当代文学》《足球啊,足球》等著作;
发表论文、散文、随笔逾百万字。
本次展览在国家重点学科——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特别支持下,分置“一路走来”“书生本色”“信稿录”三条主展线,以十六块主展板和近五百件文学文献,全面诠释了宋遂良的文学过往。
展览中展出了诸多珍贵的文学文献资料,其中有令人注目的复旦大学编印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资料,1956年,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,黄佐临著写独幕剧《阿Q的大团圆》刊载于《文艺月报》,复旦剧社排演此剧,由新入校的宋遂良担纲主演。
此外,还展出了他大量书评、书稿、讲稿、书信、日记、珍贵的影像资料等,展现了一个文学青年走上文学道路的真实历程。
2023年也是宋遂良先生从教从文七十年。
他的教师生涯始于1953年。
自华中革命大学湖南分校毕业后,他进入军委民航学校学习报务,1952年整编入空军,1953年3月25日被分配至第六航空预科总队四大队十七队任文化教员。
他的“作家梦”同样也起于是年。
1956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后,他转身成为一名评论家,1959年即有“郭小川诗论”发表于《诗刊》。
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,他留下了完整的日记,既是复旦大学校园生活史的一份旁白,也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史,更是一段家国与时代的投射史。
这些日记的录入整理,作为本次展览的平行项目提前展开,已由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92级多名学生接力完成。
回顾九十年的人生历程,宋遂良先生动情地说:“我经历了抗日战争的逃难,解放战争的酷烈,建国初期的激动,抗美援朝的艰苦,和包括‘文革’在内的种种运动,也有过童年的欢愉,读书的快乐,爱情的美丽,友谊的动人,好奇、追求、探索……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,酸甜苦辣,遍尝人生百味。时代待我不薄,此生常存感激。”
从教从文七十年,桃李满天下。
宋遂良先生归纳了几点对人生和治学的感受与大家共勉:“人的一生是受时代左右的,你必须顺应时代或者摆脱时代对你的束缚。面对现实,扬长避短;要吃苦,不怕苦,警惕贪欲。学习要刻苦,生活要简朴,艰苦拼搏能培养人的意志和品格。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;一切源于爱: 爱生我养我的祖国,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,爱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,爱所有与我有缘相识的人。助人为乐,与人为善;不断反思反省自己,认识缺点和不足,敢于认错。虚心听取批评,不自卑、不自大。”
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生活原则,简单并快乐着。
本次展览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启幕,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元珂将作《重勘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史料的内涵、外延及功用——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和宋遂良文学文献展为例》的学术报告。
展览开幕前夕,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森给宋遂良先生发来问候信,呈现一段文学现场的过往;
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思和先生发来贺信,深情讲述了他与宋遂良老师迹近神交的点点滴滴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