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搜索
    搜新闻
  • 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滚动

    文物志丨跟着苏轼过端午_全球快资讯

    海报新闻来源:2023-06-25 07:34:37

    苏轼有词一首为《六幺令·天中节》,很小众,却囊括众多民俗——虎符缠臂,佳节又端午。门前艾蒲青翠,天淡纸鸢舞。粽叶香飘十里,对酒携樽俎。龙舟争渡,助威呐喊,凭吊祭江诵君赋。

    “虎符缠臂,佳节又端午”。农历五月仲夏,蛇虫五毒开始活动,再加上古代此时节瘟疫频发,民间认为五月为“恶月”“毒月”,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。南朝梁代宗懔在《荆楚岁时记》里记述:“五月俗称恶月,多禁,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。”词中所写的是其中一种,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,缝缀儿童臂上,认为可以避恶消灾。还有主要佩戴于襟带间以驱晦辟邪的花钱。

    花钱又称为压胜钱、厌胜钱、民俗钱,主要指用于趋吉、辟邪、上梁、供奉、佩戴的非正用钱。青岛市博物馆藏清“五日午时”背五毒花钱,直径4.8厘米,正面为“五日午时”,背面为蛇、蝎、蟾蜍、蜈蚣、老虎等五毒图案,见证了端午节祛五毒风俗,传达古人一种祈福禳灾的精神追求。


    【资料图】

    同样,“门前艾蒲青翠”也是为此。据山东博物馆书画部副研究馆员孙芳介绍,清代范寅在《越谚》中特别提到菖蒲斩除妖魔的力量、艾叶招纳吉祥的作用,“菖蒲作剑,斩八节(方)之妖魔;艾叶为旗,招四时之吉庆。”

    为平安度过五月,古人找到五种祥瑞植物以驱虫防病,合称“天中五瑞”。“天中五瑞”,传统上指蒜、艾草、菖蒲、石榴花、英丹花五种植物,枇杷、蜀葵等也常列其中。蒜头气味辛烈,与菖蒲同悬于户外,亦可驱疫。山东博物馆藏清蒋溥天中五瑞图轴,此画中就绘有菖蒲、石榴花、蒜头、枇杷、蜀葵五种节令风物。

    “对酒携樽俎”。雄黄具有抗菌、解毒、燥湿功效。在没有消毒剂的古代,喝雄黄酒也是端午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用以驱虫解五毒,小儿涂于头额、耳鼻、手足心,并洒于墙壁间,以祛诸毒。孔子博物馆藏清青釉酒令杯(如图),雕饰精细。这件荷叶形酒令杯,叶脉清晰自然,釉质透明匀净,杯内中心塑一老者,长髯垂胸,笑容可掬,神态安然。

    “天淡纸鸢舞”。放纸鸢,即放风筝。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,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。一般纸鸢上会画有吉祥图案或吉祥文字,有“放晦气”祈福消灾求吉呈祥的寓意。

    “粽叶香飘十里”。关于粽子的源起,人们普遍认为是为了追念屈原。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,爱国为民,却被谗言所害,于公元前278年投身汨罗江。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,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,便用竹筒装米,投江祭奠,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——筒粽的由来。南朝梁代吴均的《续齐谐记》中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,楚国人民为了哀悼他,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故事。

    “龙舟争渡,助威呐喊,凭吊祭江诵君赋”。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《端阳节闹龙舟》,描绘了端阳时节闹龙舟的热烈场面。画面上六个儿童乘着龙舟,敲锣打鼓尽情欢乐,其中一个单脚立在龙头之上;几位妇人在岸上观看,充满生活情趣。

    明清时期,虎丘后山承包了苏州许多岁时游观活动。烟台市博物馆藏清沈宗维虎丘龙舟图轴,描绘了端午时人们在虎丘山下赛龙舟和观战的场景。在画家笔下,龙舟竞逐已是十分激烈,但更热闹的是一旁观赛的人。画面左侧是有条件乘船观看的富绅士人,其他民众则聚集于岸上,男女老少倾家而出,不仅在房屋的二楼和桥上挤满了人,甚至还有人爬到屋檐上去看,只为占据一个好视角。

    悠悠千载,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,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。以今观之,对我们思考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以及涵养家国情怀,依然隽永绵长有力量。

    (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报道)

    关键词:

    下一篇: 最后一页
    上一篇: 太阳官方告别保罗:感谢保罗为菲尼克斯所做的一切